提取植物DNA,DIY护手霜,这堂特殊的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穿上白色的制服,仪式感满满地宣誓:“爱科学,勤思考,善求真!”带领我们做实验的是林松博士,他首先让我们在图纸上画出自己脑海中的水果DNA。
然后他介绍了实验的材料和步骤:首先在烧杯里面放入25克香蕉,把它捣碎得像粥一样,然后加入75毫升蒸馏水,再加入5克盐,这次要轻轻地朝一个方向搅拌,加1克表面活性剂再搅拌,搅拌时间都是2至3分钟,再加入0.5克蛋白酶,非常轻地搅拌,然后把纱布放在过滤杯的上面,小心地用导管将刚才调好的液体倒入过滤杯中过滤。过滤完了以后取出4毫升,然后再倒入8毫升纯净水,静置2到3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坨一坨、像棉花一样的白色物质飘上来,那便是香蕉的DNA,最后放进酒精小瓶里染上漂亮的蓝色就完成了。林博士还强调不要使劲地摇晃瓶子,否则DNA就会破掉。经过自己一丝不苟的尝试和助教老师的指教,我很快取得了实验的成功!作为活动大彩蛋,亲手制作护手霜送给爸爸妈妈的环节也非常有意思!有了上一个实验的基础,我更加地有条不紊,加入丁二醇、杏仁油,再加一点乳化液和香精,最后加入十毫升纯水,搅拌均匀,就大功告成了!
拿着两个实验成果,惊喜之余,我更体验到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细致的态度,还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很强的动手能力。这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啊!
提取香蕉DNA王嘉妤尚义路小学三(4)班
6月13日,我参加了“小小科学家”的活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取香蕉的DNA”。
在没有见到DNA之前,我听说DNA是基因的一部分,所以我猜测DNA应该长得和“鸡”差不多。林博士告诉我们,DNA的形状是螺旋状,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DNA是脱氧核糖核酸,它是生物细胞内含有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一。
写完实验报告后,我们就开始做实验了,大家既紧张又兴奋。因为林博士告诉我们,如果有哪一步做得不好的话,可能会导致DNA碎掉,或者提取不了DNA。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香蕉DNA的粗提取实验,按步骤操作:第一步,把25克香蕉在烧杯中捣碎;第二步,加蒸馏水75毫升,称5克氯化钠倒入烧杯;第三步,称1克表面活性剂加入烧杯。前面进行得很顺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现在开始比较细致的工作了。第四步,再加入0.5克蛋白酶;第五步,过滤、醇析。到了最后的阶段,我又开始紧张了,生怕我提取不出DNA,我把香蕉汁倒入试管里,等待DNA的出现,在那3分钟里,我手紧紧攥着试管,看着里面的变化。三分钟后DNA终于出现了,它像一团小棉花,上面有很多水泡而且很柔软,轻轻一碰就会碎掉,拿着瓶子也不能摇晃。
我信心满满地拿着我的香蕉DNA,感觉今天就像做了一件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我就像一名科学家在提取出DNA,实在是太了不起了,我一定要拿给爸爸妈妈看看我的成果。
活动结束后,我还是有点想念我做实验的过程,还希望再做一次这样的实验。
3
有趣的实验
胡浩楠苗苗实验学校四(1)班
你知道水果也有DNA吗?水果的DNA又是什么样的呢?
6月13日,我们一群贵阳晚报的小记者走进贵州科学城,在幽默的林博士指导下,给香蕉提取DNA。
实验开始前,林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我们交流,让我们了解了DNA的认知,偶尔林博士还会提些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抢答,我们都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来,与我同行的小伙伴们将来都想成为科学家啊。
口说无凭,实验做起来吧!我迫不及待的变身“小小科学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试管里白色絮状的DNA纷纷“现出原形”了,自己动手完成的试验,内心无比激动。
真的太神奇了,这真是一次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DIY护手霜付博文尚义路小学二(7)班
想做护手霜吗?想做就带上丁二醇、杏仁油、乳化剂、蒸馏水跟我一起来吧!这是我6月13日参加贵阳晚报小记者团“小小科学家”活动学到的技术。
首先,将2克丁二醇、8克杏仁油、2克乳化剂倒在一起,搅拌均匀后,最后倒入75毫升蒸馏水,用玻璃棒顺同一方向搅拌2分钟左右就大功告成了。是不是很简单,你也可以试着做一瓶,送给亲爱的妈妈,保护妈妈的手。这个方法是林松博士告诉我们的哟。
林博士高大帅气,不止在学习科学知识上很厉害,在其他方面也很厉害,他还是潜水教练呢,还会打篮球,踢足球等。我好奇地去问林博士,为什么他能学习好那么多知识,还有那么多时间玩别的。林博士告诉我,学习和玩是可以共存的,只要安排好时间就可以了。
这次活动,我不止收获了怎样做护手霜,还收获了学玩两不误的诀窍,非常的开心。
05纯天然护手霜
米科同省府路小学四(4)班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护手霜,它是护手的,能让手变得光滑细嫩,同时也可以让手上多点香味。今天,我跟着小记者团来到贵州科学城,学做纯天然护手霜。
首先,林博士开始教我们步骤。丁二醇2克、杏仁油8克、乳化剂2克、香精3滴(清淡又带点儿香味),最后再来60毫升纯水(蒸馏水)。
步骤和原材料都知道了,那就开干吧。老师拿出电子秤和瓶子,让我们自己学着称重和放原材料。我率先把空瓶放到称上,减去瓶子重量后开始小心翼翼地放原材料……丁二醇、杏仁油、一小勺、两小勺……糟糕!我乳化剂放了2.4克!天!会不会做失败?其他小记者会不会笑话我?为了掩盖我的错误,我面不改色地继续完成剩下的步骤,然后若无其事地学着其他小记者开始用玻璃搅拌棒不停地搅拌……虽然我的护手霜外表看起来和其他小记者的无恙,但我忐忑的心一直静不下来,我还是担心护手霜做失败,这可是我要送给爸爸的父亲节礼物啊!
我趁老师空闲下来,悄悄地走到老师身边,小声地问老师,“老师,如果乳化剂加多了,会有什么结果?护手霜会不会失败?”老师笑着说:“不会失败的,就是你的分量比其他同学的多。但是如果是其他实验就一点也不能马虎哦!”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心想:“还好、还好!要不然礼物就送不成了。”记者老师在总结本次活动时,我也在反思自己,想要当小小科学家可一点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做实验时,手要稳,心要静,大脑要思考方法和步骤,只有认真、仔细、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实验结果,也就配得上小小科学家的称号了!
6
神秘的DNA
杨宇轩南明小学四(4)班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DNA。
6月13日,我跟随贵阳晚报小记者团,在贵州科学城做实验,提取到了神秘的DNA。
什么是DNA呢?DNA也就是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细胞内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的一种核酸。年,瑞士生物化学家弗里德希·米歇尔首次发现DNA,后来科学家詹姆斯首次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后来,其他科学家又发现组成DNA的四种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以及胸腺嘧啶(T)。
其实不仅动物有DNA,植物也有DNA呢!我在实验室里提取的,就是香蕉的NDA,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下我的实验过程。
第一步,我先称了25克的香蕉,放入烧杯里面捣碎,我发现香蕉变得很稀,最后“肉”都没有了,只能看见黄色的浆状物体。随后加入氯化钠,为的是让DNA分离出来,氯化钠也是食盐的重要组成成分。为了让反应更加充分,加入了75毫升蒸馏水后,需要搅拌2到3分钟。
接着,该表面活性剂登场了,目的是撕碎细胞壁,让DNA出现,因为与氯化钠反应后的DNA还在细胞里。随着我继续搅拌,我发现旁边冒出来许多小泡泡,后来我才知道,表面活性剂也是肥皂的材料之一。然后添加的是蛋白酶,为的是让与DNA聚集在一起的蛋白质溶解掉,在搅拌过程中,发现上面浮起来一些像面粉一样的东西。为了分离这些物质,我们使用了纱布和漏斗,将所有溶液倒入漏斗后,面粉状物质被截留在漏斗上,含有DNA物质的过滤到了下层液体中。在下层液体中滴入5毫升的乙醇并静置2分钟后,我看见有一团絮状物神奇地浮了起来,简直太神奇了。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香蕉的DNA。成功了,太棒了!科学太神奇了,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探索发现更多的未知。
DNA提取记李佳霓世纪城小学四(13)班
我想大家对“DNA”这个词都不陌生吧,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没见过真正的DNA。6月13日,我们一群晚报小记者,就在贵州科学城里面,亲自提取香蕉的DNA。
DNA提取实验开始了,第一步很简单,就是称25克的香蕉,然后捣成泥。就是捣成泥的时候,手很容易酸。“哎,我开始以为很简单呢。”第二步到第五步都是为了让DNA出来而加的一些东西。如:氯化钠可以溶解DNA、表面活性剂可以破坏细胞壁等。它们都有一定的量。所以,我的眼睛总是紧盯着天平的屏幕,生怕手一滑,加多了或者少了,DNA出不来。量要准,搅拌也需要拌好,它要顺着一个方向慢慢地搅拌。没有一会儿,我的手就开始发酸,又加上全程带着手套,不透气,就觉得手很闷,很热。只好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后接着干。
林教授经常来问一些问题,像什么“氯化钠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等。我也经常用羡慕的眼神看着那些快速回答的小记者。
第六步是过滤,我按照老师的讲解,用玻璃棒引流,将一些第一步时没有完全捣碎的残渣滤掉了,滤出来的液体干净多了。“效果不赖哦。”我自言自语。
终于做到第七步了,但它也是最难的一步:醇析。当一切都准备好时,我看见一团白色的东西飘了上来……“DNA!”我不禁喊出声来。我非常兴奋,差点跳起来。它像柳絮,又像许多许多挤在一起的气泡……我将它小心翼翼地捞出,装在瓶子里。哈哈,看着这艺术品般的DNA,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后面,我们还做了护手霜。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8
小科学家
申炜尘南明实验小学五(1)班
终于轮到我大显身手了,说不定下一个诺贝尔奖就是我的哟。如果你问我要做什么,这么夸张,那就是我要当一次“小科学家”。
6月13日,我跟随贵阳晚报小记者团来到贵州科学城,林博士给我们讲解提取香蕉DNA的步骤过程,我和妹妹认真并且抓紧时间的记笔记。
取25克香蕉捣碎,加入蒸馏水,再加入氯化钠继续搅拌2-3分钟;加入1克表面活性剂,再加0.5克蛋白酶继续搅拌2-3分钟就可以过滤了;滤液加入5毫升乙醇静置2分钟就可以了。我们每个同学都成功提取了香蕉的DNA。接下来,同学们又互相炫耀,“你看,我提取的香蕉DNA那么多。”
这次的活动真是既动手又动脑啊!科学家的工作真是了不起。每天在实验室里苦心钻研,才会研究出那么多有用的东西给人类提供更大的帮助,在这里我要向科学家致敬!向他们学习爱科学、勤思考、善求真的精神。
第一次做实验文晨雨嘉北京润丰学校贵阳分校一(7)班
我在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第一次看到小老鼠杰瑞在它的实验室里制作魔法水时,我就对做实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特别想亲手做做实验。6月13日,我跟着贵阳晚报小记者团,来到贵州科学城的实验室,做实验的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走进实验室,林博士给我们讲解了很多科学知识,让我知道了污水通过处理可以变成现在我们使用的干净水,还有氯化钠是盐、乙醇是酒精这些知识。
在做DNA粗提取实验时,我的香蕉已经发黑,都快坏了,我好害怕实验不成功,结果还是顺利地提取出像棉花一样的DNA!原来,DNA不会因为香蕉发黑消失掉!做护手霜时,杏仁油多加了两克,我非常紧张,最后还是完成了实验。
我特别喜欢这次“小小科学家”活动,下次我还要参加!我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争取长大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能文能武小达人吴霜省府路小学四(5)班
疫情缓解后,我连着参加了两场小记者活动,上周是“小小特种兵”,这周我又成为了“小小科学家”,这些有趣的活动让我成为了能文能武的小达人。
到了活动地点,我们心情都激动万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大香蕉。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今天要把香蕉的DNA提取出来。我终于能够亲眼看看这个“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的神秘家伙。
老师先让我们每人都穿上一件白大褂,接着这次活动的主讲老师也出现了,他也身穿一件白大褂,戴着一副小眼镜,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彩,他的名字叫林松,我们都叫他林博士。我们按照林博士所说的步骤,用到了很多有趣的工具。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提取出了香蕉的DNA。第一个实验圆满结束。
第二个活动是做护手霜,这一刻我很期待,因为我早就想好要把它送给谁了。我们每人先各拿了一个瓶子,一个个排着队上前去添加材料。轮到我时,我熟练地把瓶子放在电子称上按了一下“去皮”键,然后拧开瓶盖,拿起装着丁二醇的瓶子,对着记录的笔记,先将瓶口对准护手霜的瓶子,用力一挤,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眼睛一直死死地盯着电子秤,快到2克时,我的手渐渐松了下来。“嗯,刚好2克,完美。”我心里默念着,接着我又用同样的方法陆续加了8克杏仁油、2克乳化剂。加完后,我带着瓶子离开了电子秤,去试验台上做最后几步工作:加3滴香精和60毫升蒸馏水。经过搅拌,只见之前的各种物质都融合在一起,渐渐变得越来越黏稠,最终变成了我们用的护手霜的样子。
我准备把这瓶护手霜送给我的奶奶,因为她平时经常干家务活,所以手上的皮肤很粗糙,我希望这瓶护手霜能够保护好奶奶的手,让她老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通过小记者的文字,我们已不难看出这场有趣的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惊喜与成长,在活动中get新技能学会感恩。
再来看看大记者的精彩总结吧
DNA粗提取“DNA是脱氧核糖核酸英文DeoxyriboNucleicAcid的缩写。DNA长什么样子,你们知道吗?”活动一开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专业博士、四川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林松为小记者们进行了科普。
小记者们根据自己的了解所画的DNA很是有趣:一个圆圈里许多点,看着神似一个披萨;有的没有头绪,索性画了一只鸟;还有的做足功课,在相应栏目里临摹出“双螺旋”。 “氯化钠能溶解DNA,表面活性剂有破坏细胞壁的作用。蛋白酶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林博士提出这一问题后,看向小记者。 “它能溶解蛋白。”一双胖胖的小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就读达德学校的小记者刘瀚源说出正确答案,令林博士眼前一亮。 “从去年暑假至今,每周都有小朋友来实验室做实验,同样的问题我问了无数次,这还是第一次有小朋友答对,真是了不起。”林博士激动地说。 称量香蕉、溶液配制、搅拌、称取、纯化、过滤、醇析、引流……在林博士的带领下,小记者们按步骤利用氯化钠、表面活性剂、蛋白酶、乙醇,将香蕉的DNA装进蓝色溶液的小瓶子里,用木塞封好,就完成了香蕉DNA的粗提取。DIY护手霜在干燥的冬季,护手霜是常用的护肤品。除了在商店里,哪里还能获得呢?那就是自己动手做。手拿酒精消毒过的玻璃棒,将2克丁二醇和杏仁油混合搅拌均匀,再加上2克乳化剂并滴入三滴草莓味道的香精;注入60毫升的蒸馏水,再次进行搅拌。在小记者黄俊恺手中,1瓶不含防腐剂的护手霜做好了。“祝爸爸节日快乐!”在标签上写上祝福语,孝顺的黄俊恺心想着:把它作为父亲节礼物送给爸爸。“林博士,如果还能再做一个实验就好了。”接近三个小时的实验室时光犹如白驹过隙。活动尾声,小记者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通过科学实验,旨在让孩子们知晓其中的科学原理,让他们树立起严谨的学习和实验态度,提升动手能力。”对于小记者们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林博士在活动最后,向小记者们发出邀请。下一次,还有什么精彩的实验等待着小记者们呢?编辑:李文雯
编审:田洁进
签发:何佑中
贵阳小记者
课外活动专家
抖音号:GYXJZ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