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护肤品有妙招让成分表说话
选护肤品难吗?
确实挺难的,这么多不同的牌子、这么多不同的产品,价格高低不等,到底什么产品才适合自己呢?
你是否也曾拿起过护肤品包装,对着成分表感慨:
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
我们选手机时会去留心内存有多少、相机有多少像素、屏幕尺寸有多大...
其实你也知道,护肤品的好坏,和添加使用的成分有关。奈何可以添加到护肤品里的成分太多了,国内可以使用的有多种,国外的可以多达3万多种...
我们没法对所有成分做到了如指掌,但有几个简单的小窍门,可以让你快速对这个产品作出辨别。
1.规则
国家药监局对于化妆品里成分的使用和标注,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只要记住这几个重点即可:
1)全成分标注
所有添加使用的成分,要全部标注在包装上
2)降序排列
按照添加量从高--低排列
3)1%以下含量随意排序
添加量小于1%的成分,排序可以任意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上面成分表中排第2位的是
甘油
这个成分的特点就是吸水性强、黏黏的、有点甜味。因为成分的添加量是从高到低排列,所以第2名的甘油成分添加量估计在5-10%之间。
这款乳使用时黏黏的,间接证明了甘油成分添加较多。
2.1%线
有些产品的成分很多,如何判断哪些成分含量是低于1%呢?
把我的小技巧告诉给大家,看这3类成分
增稠剂
防腐剂
香精
一般来说,这些成分的添加量不会超过1%。
也就是说,排在这些成分后面的,含量肯定不会超过1%。
举例说明:
第13个成分是防腐剂(苯氧乙醇),它的添加量绝对不会超过1%,所以它后面的成分含量都是少于1%的。
再举个例子
维e乳中第10个成分是香精,含量不会超过1%,所有排在后面的成分含量也都少于1%。
好了,有必要了解一下
常用防腐剂
羟苯甲酯(乙酯、丙酯、丁酯)
苯氧乙醇
氯苯甘醚
苯甲酸钠
苯甲醇
山梨酸钾
DMDM乙内酰脲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常用增稠剂
卡波姆
黄原胶
纤维素类
聚丙烯酸类
淀粉及其改性类
3.前7位
还有1个重要的经验要告诉大家。
看前7个成分
任何1个产品,主要的效果都是由前面7个成分所决定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添加量是降序排列的,前面这7个成分的总添加量占了主要。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光感小白瓶的前面7个成分是
水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己基癸醇
烟酰胺
1.2-戊二醇
甘油
丁二醇
第4个成分(烟酰胺)可能有一点美白作用,其他成分都是保湿的。因而这款产品所能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湿+不确定的美白。
再举个例子
前7个成分是
水
丙二醇
丁二醇
甘油
乳球菌发酵液
墨角藻提取物
透明质酸钠
第5个成分(发酵产物)可能有一点去角质和控油作用,其他成分都是保湿,因而这款产品不适合皮薄和敏感肌使用,更适合偏油性皮肤部位使用。
4.总结
好了,成分表真的会说话,只要你掌握了下面这些规律,对选到适合的产品会大有帮助。
1)药监局规定,必须标注添加的全部成分
2)成分排序从多到少降序排列
3)含量低于1%的成分,可以随意排列次序
4)一般香精、防腐剂、增稠剂等添加量不超过1%,排在它们后面的成分含量一定小于1%,且排序是任意的
5)任一款产品的效果,取决于排序最前面的7个成分
可能有些人会质疑,某些“活性”成分的添加量虽然小于1%,但可能会起到作用。
是有这种情况出现,但是简单推理一下,是否可以添加更高浓度来达到更好效果呢?如果不能使用更高浓度,要么是该成分对皮肤有刺激,要么是该成分即使浓度高也起不到作用。
so,我认为,含量低于1%的成分,它的护肤功效可以忽略不计。
---End---
写于.11.:55
护肤,问莫嫡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