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咳嗽人参另炖第八期,中医爱好
今天,先学习一下发热。人类是恒温动物,人体通过不断燃烧体内的存储的能量物质,产生热量,而有体温。人的大脑里有一个调节体温的中枢,它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维持了人体的温度恒定。人的体温是受大脑皮层和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产热和散热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体温恒定在36-37℃之间。感冒病毒会引起发热。各种发炎会引起发热,比如扁桃体炎、鼻炎、中耳炎等等。有的孩子受惊吓也会引起发热。肺结核会发热,一般是下午发热。风湿、类风湿会发热。疟疾也会发热,中医叫往来寒热,但是书本写了,大学老师讲了,就是没有具体讲什么情况。这就是中国现在中医教育的现状,可能大学教授也不懂。往来寒热是:早上发热就不怕冷了,下午怕冷就不发热了,这种寒热分明的发热,这也是疟疾发热的特征。临床上,经常遇到感冒发热,比如太阳伤寒证,有时候会发热,这种发热是:恶寒发热。恶寒是患者感觉怕冷;发热是体温升高,大夫或者家属发现病人身体发热,他自己感觉不到热,他感觉是怕冷。那些天天搞学术研究的大学教授,可能连恶寒发热也没有见过,如何能研究出真成果?闭门造车?我以前专门讲过发热,写过很多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我截图一两篇讲到这个中医教学,我就得讲一个问题,也是曾经困扰我的问题。我上大学时,老师讲到人参的时候说需要:另炖。哦,记住了。上了临床,我告诉患者人参需要另炖,患者直接追问如何另炖?哈哈!!!傻眼了吧???上学时学知识只为了考试,考试不挂科就行了,但是上了临床,需要有的知识和经验都没有学到。现在我来给后学者分享一下知识:人参、西洋参、三七参,这三种药材都需要另炖,因为他们主要成分是都是皂苷(不耐高温)。这三种药材不耐煎煮,怕高温,所以需要另炖,普通的煎煮方法,就会导致有效成分流失。(我坐诊的地方,还有一个老中医,喜欢用人参,每次都是三五十克,哈哈!剂量够大吧?但是患者没有流鼻血的,为什么?因为她的煎煮方法就是普通药材的煎煮,所以开50克人参和没有开一样,都熬没有了,大夫不知道,患者更不知道。)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隔水炖(和炖鸡蛋糕差不多)
我的一个师父曾经传授过我们:可以买电炖锅,就是那种炖燕窝的电锅,可以用来炖人参,淘宝上买也就50多元钱。
临床上,考虑到另炖的难度,还有患者的不配合,所以我用人参一般都是开水泡服,服完水再嚼服了人参。
这就是真知灼见,这就是真正的中医理论,中医药大学里学不到这些实践性知识,所以哪怕是中医研究生、博士,上了社会,上了临床也得空杯的心态学习古中医!!!
这是中医理论里的眼睛五轮对应脏腑图:
瞳孔属肾叫水轮,望诊可以判断肾是否有问题。
黑眼球属肝叫风轮,望诊可以判断肝是否有问题。
白眼球属肺叫气轮,..........(肺主气司呼吸)
内外眼角(内眦、外眦)属心叫血轮,...........(心主血脉)
运用举例:经常遇上患者的眼球发红,这时就能用上这个理论了。
1,白眼球,靠近内眦区域发红,一般是大肠有火,用点大黄下火。
,外眦,接壤白眼球处发红,一般是小肠有火,用点车前子、木通下火。
理论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眼科奇书里也有相关论述,用药也是精辟,不过眼科奇书少有人能读懂,考验临床经验和悟性,我运用眼科奇书理论和方剂治好很多眼科疑难病,所以这本书每个人中医都应该收藏一下)
很多中医可以望而知之,比如望眼球、舌苔等等。练习望诊也需要适度,因为你如果是男医生,经常盯着女患者望个不停,会被误会的,哈哈!
最后一点时间,学习一下咳嗽这个病。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尿裤子)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医宗金鉴:咳嗽总括
有声曰咳有痰嗽,声痰俱有咳嗽名,虽云脏腑皆咳嗽,要在聚胃关肺中,胃浊脾湿嗽痰本,肺失清肃咳因生,风寒火郁燥痰饮,积热虚寒久劳成。〖注〗有声无痰曰咳,有痰无声曰嗽,有声有痰曰咳嗽。《内经》虽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大要皆在聚于胃、关于肺也。因胃浊,则所游溢之精气,与脾湿所归肺之津液皆不能清,水精之浊,难于四布,此生痰之本,为嗽之原也,肺居胸中,主气清肃。或为风寒外感,或为痰热内干清肃,有失降下之令,因气上逆而咳嗽也。久劳成,谓久病咳嗽不已,伤肺成劳也。很多经文,文字晦涩,很难从字面读懂,所以需要临床验证。医宗金鉴的论述一看就是经验之谈。现代的一些临床中医家也分享了很多经验,认为治疗咳嗽八层以上需要调理肠胃,只有两层需要调理呼吸系统。这也吻合了西方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而我们中医两千年前就有经验了。临床上,我治疗儿童咳嗽比较多,内观:儿童胃肠稚嫩,没有发育完全,器官都很迷你,胃酸很容易反流,反流到咽喉,腐蚀粘膜,引起炎症,引发咳嗽、发烧等等疾病。这种儿童咳嗽,肺一点问题没有,属于喉源性咳嗽,咽喉发炎,根源是脾胃虚弱,肠胃问题引起的。此时,治标就是治疗咽喉发炎,需要清热解毒。治本就需要调理肠胃,健脾消食,理气和胃,调和脾胃。最终治愈,也没有治疗过肺,因为肺没有一点问题。即使发烧也是咽喉炎引发的。医院,必定会被庸医诊断为肺炎等等,必须住院,用抗生素摧残儿童的免疫系统,这样出院的儿童就变得体弱多病了。难经: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自病也。形寒:就是我们的身体受寒或者穿衣服太少不合符天气状况。饮冷:就是饮食了生冷寒凉的饮食。综上所述:我们的身体受寒或者穿衣服太少不合符天气状况。饮食了生冷食物、饮料。都会直接伤肺!!!受寒轻微的时候,我们会咳嗽,咳嗽只是一个小毛病而已!如果受寒严重,会得什么病?肺主气,司呼吸,肺主皮毛!!!伤肺严重的情况可以得:各种顽固难愈的呼吸道疾病(哮喘、鼻炎、咽炎等等)各种皮肤病。所以,保护肺,也是养生之道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下面分享和总结一些自己的和临床家们的治疗经验给后学者:1,情绪紧张、痉挛性、神经性咳嗽:芍药甘草汤、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形寒饮冷后咳嗽:苓桂术甘汤。3,形寒饮冷,痰黄而稠:麻杏石甘汤。4,形寒饮冷,痰白而清稀或者泡沫:小青龙汤。5,感冒引起咳嗽:参苏饮、小青龙汤、通宣理肺丸等等。不知道大家是否珍惜我的分享,我应该坚持写下去吗?还是自己读书,自己涨知识就行了,写读书笔记确实比较累啊!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不错,可以继续写,您也想继续读。那就一定给文章点个免费的赞,分享一下朋友圈。您免费的支持,也是我坚持写下去的动力。感谢!医道不易,传道不易,感谢支持,感恩打赏!!!
希望您动动手指转发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记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dnkc.com/hssjw/130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