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致痘成分的化妆品护肤品是绝对禁区么

 

丨排版:蕉责编:kiki

▼全文约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作为皮肤科医生,经常会遇到那些担心化妆品和护肤品会影响皮肤的病人。因为痤疮会受激素、压力和治疗干预的影响,所以很难确定患者是使用哪种护肤品或化妆品从而导致痤疮恶化。

在年,Kligman和Mills的一篇论文中介绍了化妆品性痤疮的概念,该论文描述了以20-25岁女性面颊闭合性粉刺为特征的轻度痤疮[1],其中有绝大多数人没有得过痤疮。作者指出了化妆品中某种物质会导致闭合性粉刺的形成,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引起丘疹脓疱[2]。

致粉刺性测试

将化妆品或护肤品涂抹在新西兰白化兔的耳朵上,一只耳朵作为对照,另一只耳朵每周连续五天注射0.5毫升的试验品,重复注射两周。每天检查它的耳朵,观察其是否有毛囊扩大和角化过度的现象。

经过14天的研究,对动物进行活检测定其是否存在皮脂腺毛囊角化过度[4]。如果测试耳出现角化过度,则说明测试材料可能会导致痤疮。

Tucker等人对传统兔耳试验的提出了改进的方法[5]。他们注意到,在使用致粉刺性物质4周后,兔耳的毛囊口增大速度呈线性增加。但兔耳模型也存在很多的问题[6]。

第一,一些评估是在没有活检的情况下进行的。仅仅依靠对兔耳进行视觉上的检查,该检查没有显微镜检查准确。虽然视觉评估可用于评估痤疮,但无法检测到微粉刺。众所周知,微粉刺是痤疮病变的关键阶段,必须通过显微镜下检查来鉴别它。

第二,一些研究混淆了毛囊扩张和痤疮形成的原因。毛囊扩张是皮肤刺激的副作用,不一定与痤疮形成原因相一致。第三,因为年老的兔子分泌皮脂较少,所以使用年小或年老的兔子并不能产生相同的数据。第四,兔耳可能无法准确模拟人脸:在兔耳模型中,许多致粉刺性物质在人脸上产生的是脓疱和炎性丘疹,而不是痤疮。

由于动物试验禁令的颁布和兔耳模型的缺陷,人体试验逐渐成为评价致痤疮性的标准方法。

现在大多数的测试实验室都把志愿者的背部作为试验地[7],要求志愿者背部曾得过痤疮。

虽然人体试验比动物模型更精确,但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大多数的测试产品都是在面部使用的,而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功能、富集程度、分泌情况不同于背部,所以在上背部测试产品的数据不够准确,并不能直观反映面部实际情况。

致粉刺性物质

早期致粉刺性测试是用来评估配方中是否具有已知的致粉刺性成分。

“非致粉刺性配方是不会致粉刺形成”的这一假设在科学上是不成立的。这些列表中的纯原料是按先前的方式涂抹在兔耳上的。

在大多数配方中,浓度较低的成分有许多,并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最终产品。因此,最终配方里可能就不存在致粉刺成分[10]。

仅仅给痤疮患者提供一份致粉刺性物质清单,单纯教导患者选择护肤品时避开这些致粉刺性成分就不会导致痤疮,这显然是不够的。

仔细观察表中的成分列表,可以发现化妆品和护肤品中常用的物质成分,包括了最有效的润肤剂(硬脂酸辛酯、硬脂酸异戊酯)、洗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封闭性保湿剂(矿物油、矿脂、芝麻油、可可脂)和乳化剂[11]。

然而大多数含有这些成分的产品在志愿者的上背部进行测试时都是非致粉刺性的,这只能根据患者对闭合性粉刺的敏感性来评估致痤疮性。

一些人可以每天使用可可脂成分的面部润肤霜,却没有长痤疮,反之,其他人若使用该面霜,面部便会产生痤疮。目前我们还不完全清楚“为什么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形成‘痤疮’”的原因[12]。

致“痘”性病因

致粉刺性与致痘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致粉刺性物质会引起粉刺或黑头,而致痘性物质会引起丘疹和脓疱。

致粉刺性是因毛囊皮脂腺堵塞而导致,而致痘性是由于毛囊刺激[14]所产生的。因此,致粉刺性与致痘性有所区别。

乍一看,致痘性研究似乎很简单。首先列出关于刺激毛囊口的物质成分清单,然后用该清单来挑选适合患者使用的护肤品和化妆品。

因为各类成分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浓度不同,所谓的致痘性物质成分列表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患者个体对痘痘形成的易感性很关键[15]。具有致痘作用的化妆品并不是对每一个患者都会产生作用。有趣的是,在皮肤科医生的实践经验中,因使用化妆品而引起的致痘性现象比由于化妆品而引起的致粉刺性现象更为常见。相对致粉刺性研究来说,研究致痘性颇显重要。但考虑到每天使用此类产品人的数量较多,因化妆品引起的“痘痘”和痤疮现象实际上是相对罕见的。

痤疮样疹

皮肤科医生很难通过定义来区分痤疮和痤疮样疹。许多患者对化妆品的“连锁”反应可能是痤疮状发疹,而不是真正的痤疮。最常出现“连锁”反应的时间是在开始使用新化妆品的48小时后。而炎症丘疹或脓包的出现的时间远远不止48小时。真正的痤疮样疹发生在持续局部使用致痤疮性产品的2至4周内。那么,患者因使用了化妆品而出现“连锁”反应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毛囊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造成化妆品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刺激性反应表现为毛囊周围的丘疹和脓疱,与痤疮并无明显区别。

在使用新产品48小时后发生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若停止使用,这种症状便会立即消失,这与痤疮形成大不相同。

水包油型乳液中最常见的刺激性成分是乳化剂。这是一种典型的洗涤剂,目的是将保湿产品中的油溶解成单相并保持其化学稳定性。

而病人所阐述的会引起“连锁”反应的大量产品中,化妆品占据了绝大多数。

两者相结合,我认为这是产生痤疮状发疹最常见的原因。所以避免痤疮样疹的方法是使用不含乳化剂的产品,如面部粉底、腮红和眼影。

确定病因与解决方法

一旦诊断出化妆品性痤疮,必须停止使用相关护肤品或化妆品,换成其他更为安全的护肤品。采用痤疮溶解剂对其面部进行局部治疗,如过氧苯甲酰和水杨酸或维甲酸[16]。

最关键的是:痤疮的加重是与化妆或者护肤产品,还是与激素、治疗干预有关是难以确定的[17],因为导致痤疮的发生原因是很复杂的,和遗传、内分泌、情绪压力、饮食、年龄等都是相关的。

痤疮并不是由单一某种因素诱发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结

1、如果您平时从来不长痘,可不用理会这些具有致粉刺风险的成分。2、标识有非致粉刺性成分的护肤品,也可能会致粉刺,相反含有致粉刺性成分的护肤品,并不一定就会导致粉刺。

因为兔耳所呈现的结果,不代表人皮肤上就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另外人背部呈现的阳性结果,也并不一定说明在面部就会出现相同情况。3、对于易患痤疮的患者,个人建议不要过于惧怕含有致粉刺成分的护肤品,有不代表就一定会。

实际上我之前也强调了痤疮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当护肤虽然是个影响因素,但并不是导致痤疮迁延不愈、经常反复的主要原因,充其量只是个很小的影响因素。

简单点说,不当护肤(过度清洁卸妆、频繁使用面膜、经常化彩妆)比使用所谓的含有致粉刺性配方的护肤产品对痤疮的影响更大。4、如果刚换了某种护肤品,脸上很快出现了痤疮,不要把这个锅甩给护肤品,毕竟它也不会辩解,刚才我们在文中也提到,如果化妆品或者护肤品具有致粉刺性,一般是在坚持使用2-4周内才可能会出现,所以使用某种护肤品后短时间出现的痤疮样疹,可能是毛囊周围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一般停用目前使用的护肤品就可以缓解。5、如果您确实是痤疮好发专业户,稍微一言不合脸上就冒痘,我建议选择护肤品时,可以观察下护肤品成分表,主要看成分表排序前3-5位,太靠后的就算了,如果有上面所列举的成分则尽量避免,当然洗面奶和卸妆等短时间面部驻留的清洁产品除外。

6、天天谈护肤要避免踩雷,说多了实际上意义也不大,关键是在于要规范治疗痤疮,对于程度比较轻的,我们可以外用维a酸类外用药物或者过氧苯甲酰,或者水杨酸、壬二酸等,对于症状较重的,则需要医生指导下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如果不适合口服药物或者不愿尝试口服药物者,也可以考虑化学换肤、光动力、半导体激光等治疗。

〔参考文献〕

[1].KligmanAM,MillsOH.Acnecosmetica.ArchDermatol.;:.[2].LevySB.Comedogenicityofcosmetics.JAmAcadDermatol.;10:.[3].ZatuloveA,KonnerthHA.Comedogenicitytestingofcosmetics.Cutis.;39:.[4].KaufmanPJ,RappaportMJ.Skincareproducts.In:WhittamJH,editor.Cosmeticsafetyaprimerforcosmeticscientists.NewYork,NY:MarcelDekker,Inc.;.p.–.[5].TuckerSB,FlanniganSA,DunbarM,DrotmanRB.Developmentofanobjective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dnkc.com/hssff/10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