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翻盘式超强学习方法,分享给每个努
我是年在北京参加的文科高考,总分分。
这个分数并不算很高,而且距离清北的分数线中位数还差几十分。这不是我在虚情假意地自谦,而是这个分数在四中这个环境中,确实完全不值得炫耀。
但我已经很满意了,因为别的学生可以用3年来准备高考,而我只有半年。
在道元班时,我们的课程完全没有按照应试教育进行设计。升入高三,班里一半的同学决定出国留学,剩下一半则被分配到了其他理科班或文科班就读。其中一部分人决定退回高二重读一年,以便多些时间准备,考个好学校。
但我不想等了,我决定直升高三。由于我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我零零散散加起来只有6个月的时间来准备高考。
和我一样“勇猛”、决定直接高考的还有一位道元班的同学,外号叫“老戴”。
老戴因专长于历史而被招进四中。如今他在美国高校做明清史研究,偶尔会回国进行一些满语和蒙古语文物石碑的采拓及翻译工作,很幸福地实现了他自童年以来的职业理想。
不过当年,我俩面对成堆的卷子时,可没有这么充满幸福与希望。
我们两个文科生被学校分配到了人文实验班插班上课。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时,从来没学过高考内容的老戴和我,只考了多分,分别位居全班倒数第一和第二。
不过,道元班虽然没有让我们狂背高考知识,但却传授给了我们很多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
我和老戴披荆斩棘,最终把分数提了上去,都上了分这个四中学生眼中的“分数底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列举一下我们当年不走寻常路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借力”,而不要孤军奋斗
我相信,很多学生都曾上过辅导班。
我初中时上过不少校外辅导班,但是上了高中后,我发现那些辅导班并不能教会我学习的技巧,它们只是增加了我的学习时间而已。
学习时间增加,成绩自然会提高。可这最终会让我对辅导班产生依赖,好似没人盯着我,我就不能主动学习。
比起花重金去辅导班上课,还不如利用好学校里的资源。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对校内教育资源的精准识别与把握,而非泡在辅导班里消磨时间。把握手头现有或仅有的资源,不仅是缓解家长经济负担的学习方式,更是我们终身都该使用的学习策略。
校园内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当然就是老师。向他们咨询学习问题,其实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
当然,面对大量学生,教师资源非常紧张。与其等待老师教我们,不如我们主动争取老师的时间。
我刚升入高三时,除了语文和英语还能勉强考多分,对于其他科目,我都一头雾水。
别的学生高三时上的是复习课,我上的则是“预习课”。每天课程结束,我都能攒出一大堆问题去咨询我的老师们。
我会习惯性地把这些问题单独记录在一个本子上,放学后直奔老师们的办公室,挨个敲门提问。
如果教高三的老师已经被学生团团围住,没空给我讲题,那我就去找那些教高一、高二的老师。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但只要我礼貌地请求,他们都非常乐意为我讲解。
如果当天的学习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是不会离开学校的。
除此以外,在校园内,同学的学习资源更加重要。
同伴学习一直是欧美高等教育体系中关键的学习能力。这意味着我们要多和同学交流,特别是要多观察成绩好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
我高三的前桌是我们那年的北京市文科高考状元。她是一个性格温柔且乐于助人的女孩。她知道由于我上课时经常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而记不下来任何笔记,就把她的笔记借给了我。
每天午休,我拿着她的笔记本去学校图书馆复印,然后再将笔记本中的内容通读一遍。
有的时候,我不仅需要复印她的笔记,连她的作业本都要复印。这样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上面写下的解题步骤,快速了解她在遇到问题时是怎么思考的。理解了她的思考模式,再换一个题干,我就也能解答出来了。
同时,我发现她热衷于和同学们讨论习题。
我经常看到她在课间休息时拿着作业本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比对,看大家的解题思路是否一致。如果有谁写出了新的解法,她会马上记录下来,以便之后学习模仿。
由此可见,同伴学习价值甚高,不仅对我这种“逆风翻盘”的“学渣”适用,学霸更是也善用此道。
除了能够给予我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外,同伴学习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情感支持。
在面对高考这种重大考试时,同学们之间并不只存在竞争关系,更存在着一种并肩作战的战友之情。
我高三时的男同桌是一个细腻且共情能力很强的男孩。他总是将文具带得很齐,冬天桌上放着护手霜,夏天桌斗里装着面巾纸。我经常管他借东西,一来二去,我们的关系变得很好。
一开始,我们的成绩都排在班里的末尾,但他比我强点。每次小测验发成绩单时,他都会激励我下次进步。后来,我的成绩超过了他,这种激励的方向就反了过来。最终他也考上了很好的大学,目前在日本读博。
由同伴学习所促进的沟通能够让我们短时间内获得其他人的经验与情绪价值。我认为,哪怕是两个好朋友一起放学后去咖啡馆写写作业,也是值得鼓励的课外活动。
教科书比教辅书重要多了!
要明确一点:高考出题人不是根据市面上各类眼花缭乱的辅导书出题的,而是根据教科书出题的。
把教科书吃透,比做一堆辅导书的题目,或者那些网络教师出的押题练习册有效多了,毕竟这些辅导书都只是教科书的延伸。
当然,这里所说的“吃透”教科书,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公式或理解文本,而是要在背诵公式与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做推测和批判。
我经常盯着课本发挥我的想象力,想象自己就是高考出题人。那么,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会从什么角度出题呢?为什么我要这么出?我打算考核的是学生的哪一种能力呢?
有了这样的想象力,我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考生了,而是将自己放在了考官的位置上。这便于我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而且能够不断提醒和逼迫自己对教科书进行深入思考。
当然,如果你实在觉得想象很艰难,还有一个方法——去看教科书里的基础练习题。没错,就是那些你平时嫌太简单而不重视的练习题。
因为大部分高考试卷中的难题都是从这些看似简单的题目中衍生出来的,特别是数学题。
在高考前两周,我的数学老师做了一件特别令人惊讶的事情。
她不要求我们去做高难度的大题,而是让我们重新把教科书上的基础练习题温习了一遍。这些精简的练习题给我们做了最后一次查漏补缺,引发了大家对平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