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实录最让记者泪目的那些瞬间人民
编者按:总有一些人令你印象深刻,总有一些瞬间让你感动落泪。在抗“疫”一线奔波忙碌的记者们,真情记录着那些人、那些事。在他们的笔下和镜头中,是一次次勇敢的“逆行”,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听一线记者们讲述,那些让他们泪目、难以忘怀的瞬间。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痊愈第一天,医院上岗了在武汉采访,我经常会感叹,这是一座有着英雄情怀的城市,一个个普通市民,平时默默无闻,但在疫情肆虐时,却爆发出极大的勇气,给人最多的感动,最温暖医院急救中心,我遇到了一位很特别的采访对象——感染新冠肺炎刚刚痊愈后返岗的护士郭琴。我问她:“别人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为什么不害怕?”她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其实,我心里怕极了,但医院忙得昏天黑地,我在外面待不住。”看着眼前这位瘦瘦的女护士,我一下子哽住了。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右)医院急救中心采访护士郭琴。郭琴是武汉第一批接触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之一,因为持续密切接触感染病患和高强度作业,在救助一位危重症病人时被感染。她说,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她彻夜未眠,听着病房里的仪器声和同事们急促的脚步声,想着自己11岁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禁不住偷偷地流下了眼泪。但隔离期刚过的第一天,她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在抗疫一线,我遇到过很多郭琴这样的人物。他们平时只是一个个普通市民,默默无闻,但在疫情肆虐时,却爆发出极大的勇气,散发出英雄气概。他们说不出堂皇的话语,也不掩藏身为普通人的恐慌、担忧、悲痛的情感,却在危难时期给人最多的感动,最温暖的力量。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在华中医院西院ICU办公室外整理采访记录。在武汉采访,我经常会感叹,这是一座让人悲伤的城市,也是一座让人感动的城市,一座有着英雄情怀的城市。昨天,医院的医生李玉涛跟我说,每次遇到情绪焦躁的患者,他就唱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患者常常会感动流泪,平静下来配合治疗。这首歌的名字叫《英雄城市》。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医院”里的阅读者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的反思,对未来的畅想。在这个灰白的空间内,一个平静的阅读者,用他面对灾难和生命的态度,绽放了无限的生机2月3日开始,在数天时间内,武汉市全力改建13个大型综合场馆,搭建拥有万余床位的“医院”,力求通过动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大效果地将轻症确诊病人收入,阻断传染源,织就“生命之舟”。2月5日晚10点左右,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医院”正式启用。三辆公交车运载来了首批四十多名轻症确诊患者。深呼吸后,我换上防护服,第三次进入隔离区采访。在一对一的专人引导下,患者被带领到自己的床位旁,刚入住的患者不住地对医护人员表达感谢。工作人员给每位患者都准备了一个物资箱,贴心地放置了棉拖鞋、毛巾、卫生纸、垃圾袋等日用品,希望在简陋的环境下让患者尽可能的舒适……在糊满雾气的防护镜下,我艰难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切。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在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医院”采访拍摄。在拍摄即将结束,我攀上一个木梯,想从高角度拍摄一个病区的全景时,却看到了一天之中最让人动容的瞬间。18号病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静静地举着一本严肃的政治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安静地阅读。口罩遮住了他的表情,但却藏不住眼神里的平静和专注。2月5日晚,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医院”正式启用,开始收治首批病人。一名刚入住的患者在读书。看见我举起相机,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不用拍他,我犹豫片刻,还是执意按下了快门。也许他并不明白,在有些喧嚣的“医院”里,近乎静止的他,此刻却有着巨大的张力。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的反思,对未来的畅想。在这个灰白的空间内,一个平静的阅读者,用他面对灾难和生命的态度,绽放了无限的生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记者王秀帅:“让我们一起守护平安!”在武汉的每一天、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虔诚的出发。“让我们一起守护平安!”这份职责背后的执著和自信,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慢直播镜头前的观众武汉这些天的采访中,总有很多不经意间遇到的人让我感动。在武汉天河机场,我和同事遇到了一位来自辽宁的医务工作者。她告诉我们,她的爱人也是医生,几天前已经到达武汉,她则是刚生完孩子不久。提起家人,她忍不住哭了。口罩和护目镜下,我甚至没能看清楚她的脸。她一抬头,对着镜头喊出一句:“加油武汉!”之后,她就跟着医疗队匆匆离开了。我们没能记下这位医生的名字。但从那一刻起,我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她。自从来到武汉,这样的感动随时都在发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记者王秀帅(左)和医院慢直播现场。最近这几天,全国各地援助武汉的队伍陆续抵达。2月9日,冷清了很久的武汉天河机场再次沸腾起来。这天,近人组成的多支医疗队乘坐41架次包机陆续抵达。各省市、地区身穿各色制服的医务工作者有序走出登机口。在从西安来的医务人员中,有一位叫做巩守平的医生。他面对我们的采访镜头说:“我的名字,守护的守、平安的平,让我们一起守护平安!”驰援武汉的西安医务人员巩守平(左)抵达武汉天河机场。这份职责背后的执著和自信,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慢直播镜头前的观众。为了保障慢直播信号的稳定回传,让全国观众能够实时了解武汉的真实状况,我和同事姜华医院、医院、天河机场之间,协调各路直播信号。在武汉的每一天、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虔诚的出发。在路上、在医院、在机场,仰望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跟随他们的足迹,感受着他们全力以赴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浙江金华新闻客户端记者冯俊江:那双红肿的手,一天要洗次对医护人员来说,洗手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责任,特殊时期,尤为如此。一天工作下来,双手已被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浸泡得又红又肿,吃饭时连拿筷子都吃力当杨晶艳摘下手套的那一刻,那双红肿的手,让我眼睛一下子湿润了……从1月19日战疫打响以来,浙江省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杨晶艳的神经一直紧绷着,从早上5点,到次日零时,吃住、工作在住院部大楼南面的隔离区。她告诉我,一天工作下来,双手已被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浸泡得又红又肿,吃饭时连拿筷子都吃力。对医护人员来说,洗手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责任,特殊时期,尤为如此。每天,杨晶艳要没完没了地洗手:配置输液剂前洗手,输液前洗手,更换液体后手消,进出病房接触患者周围物品、门把手后手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倒腾8次,给10个患者输液就需要洗手80次。我给她初步算了下,每天早中晚重复操作,就要洗手次。加上穿脱防护服、就餐等,她一天的洗手、手消次数超过次。工作间隙,浙江省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杨晶艳(右)接受记者采访。采访杨晶艳时,有两瓶瓶装液体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瓶是她办公桌上的护手霜,她和我说,最近20多天忙得都没时间涂抹过一次。另一瓶是医疗车上的手消液,20多天竟已换过两次。截至2月10日16时,磐安县无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磐安零确诊病例,许多和杨晶艳一样的医护人员尽到了职责本分。特殊时期的初心坚守,危险时刻的细心坚持,是保障平稳有序、共克时艰的关键。湖北日报社社会新闻中心记者胡蔓:你疲惫的背影,令人心疼救治任务可谓异常艰巨,不但也面临被感染的风险,还有不少未知的难题。望着周琼教授离去的背影,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疼,也感受到一份使命:必须将这种精神传递出去,告诉大家、感染大家1月28日,我接到任务去华中医院采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人员。湖北日报社社会新闻中心记者胡蔓(右)采访华中医院院长胡豫。在去感染科的路上,我的心一阵阵紧起来。虽然戴上了口罩,但我知道,再往里走就是非常严重的重症患者了。见到救治这些医护人员的华中医院呼吸内科周琼教授时,我很是吃惊:没想到,承担感染新冠肺炎十几位医护人员救治重任的,竟是如此瘦弱的身躯!十几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备受社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dnkc.com/hssxg/154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