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简单无痛有效

 

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处方: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

穴位:中脘、阴都;

方法:上三味,共捣如膏,取之敷于中脘、阴都穴。1日换药1次。此治久呃不止证。

泄泻

处方:丁香2g,肉桂1g;

穴位:神阙;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

便秘

处方:大黄末10g,芒硝4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

处方:白矾末20g;

穴位:脐部周围;

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纸捻,围在脐周,将白矾末放于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湿白矾末。

处方:葱白(连须)10g,生姜10g,淡豆豉10g,食盐5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共捣烂如泥,制成饼状,烤热,趁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眩晕

处方:嫩茶叶6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为极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1日数次。

失眠健忘

处方:吴茱萸9g,米醋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吴茱萸捣烂,用米醋调成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处方:酸枣仁适量;

穴位:耳穴神门、皮质下、心、肾、脑点;

方法:用开水将酸枣仁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平面贴在直径约10mm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选耳穴,每次1-2个,将药贴压于穴上,并按揉1-2分钟,每日数次按揉。3-5日换药一次,4次为1疗程。

汗证

处方:何首乌适量;

穴位:神阙;

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此用于自汗证。

处方:五倍子(蜜炙)、枯矾各等份,乳汁适量;

穴位:肾俞;

方法:上二味药混合研细末,过筛,加入乳汁调和成膏,取10-15g药膏,敷于肾俞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此用于盗汗证。

吐衄

处方:大蒜2个;

穴位:足心;

方法:大蒜2个,捣为泥,敷贴双足心,4小时敷1次,连续敷贴。此治吐血。

处方:白及15g;

穴位:印堂;

方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冷水调和,涂敷两眉之间印堂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此治鼻衄证。注意:治疗期间忌喝酒。

水肿

处方:针砂、猪苓、生地龙各9g,甘遂1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先将针砂加食醋煮数沸,取出炒干,再同猪苓、地龙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做成饼状,贴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1日换药2次。

癃闭

处方:独头大蒜1个,山栀子6g,食盐60g;

穴位:脐部、阴囊;

方法:共捣为末,加清水调和,敷于脐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阴囊部位。

遗精

处方:硫黄、丁香、胡椒、杏仁各10g,麝香少许,红枣肉20g;

穴位:脐中;

方法:上六味,共捣研如泥,做成黄豆大药丸若干粒。每用时,取一丸放在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五倍子(炙)15g,煅龙骨15g;

穴位:脐中;

方法:共研末,唾液调糊为丸,如龙眼核大。用时纳入脐中,外以布扎。3日1换,久用有效。

面瘫

处方:皂角(去皮)g;

穴位:地仓、颊车;

方法:上药研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贴面部穴位地仓、颊车,左侧病患贴右边穴,右侧病患贴左边穴。药干燥后换掉再敷。

头痛

处方:葱白、薄荷各等份;

穴位:太阳、眉心;

处方:用开水泡上药,后贴于双侧太阳穴及眉心处。此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处方:川芎、芒硝各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患者鼻孔中。此治偏、正头痛。

胸痹

处方:丹参、川芎各适量;

穴位:A组: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B组: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

配穴:偏于气滞者加肺俞、气海,偏于血瘀者加膻中、膈俞,偏于寒凝者加关元、命门、中极,偏于痰浊壅盛者加太白、丰隆;

方法:将中药丹参、川芎各适量,制成粟粒大小的药丸2粒,贴在7mm×7mm的二氧化锌橡皮膏上。每用时,将膏药贴于所选穴位上,隔日贴药1次。

腹痛

处方:葱白(连须)7个,胡椒适量,枯矾6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三味,共捣烂,用乳汁调和,做成饼状,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此治寒积腹痛。

处方:老生姜60g,豆豉15g,葱头(连须)3根;

穴位:脐中;

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药饼,烤微热,贴脐中,布扎12小时。此用于便秘腹痛者。

处方:川楝肉30g;

穴位:肛门;

方法:上一味,用酒浸泡1小时左右,取出,用干净纱布包裹,塞入肛门内。此治虫积腹痛。

痹证

处方:吴茱萸16g,大蒜1头;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捣烂,取药包患侧足心。1日1次。

坐骨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三叉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等份;

穴位:太阳、下关、颊车或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黄酒或醋调成膏状,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痛经

处方:食盐(研末)g,生姜g,葱头1握;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三味,先将姜、葱洗净,后共炒热,温熨腹部痛处阿是穴。

经闭

处方:红花50g、食醋ml;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热熏蒸患者鼻孔。

崩漏

处方:蓖麻叶1张;

穴位:头顶;

方法:上药捣烂,包在患者头顶上。1日换药1次,可止血。

处方:艾叶适量;

穴位:隐白;

方法:上药捣烂,加热,敷贴隐白穴。1日换药1次。左右穴同时使用,也可交替使用。

胎位不正

处方:鲜生姜适量;

穴位:至阴;

方法:上一味,捣成泥状,用生姜泥分别敷贴双侧至阴穴,外用塑料薄膜包裹。每日贴1次,可连续用2-3日。

乳痈

处方:生半夏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药末少许,放入患者鼻孔中。

处方:生南星1粒;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捣烂,用细纱布包裹成花生米大小的药栓,塞入一侧鼻孔中,当鼻内有热辣感即取出,塞入另一侧鼻孔中。

乳缺

处方:麦芽、芒硝各等份;

穴位:乳房;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备用。每用时,将药袋贴敷乳房上,湿则另换1药袋,交替使用。

小儿惊风

处方:天南星1个,全蝎1条;

穴位:囟门;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成膏状,敷涂于患儿囟门上。抽搐止则停用。若抽搐未止,则继续敷涂。此用于小儿急惊风。

处方:胡椒、栀子各7粒,葱白7根;

穴位:心窝;

方法:上三味,共捣研烂,加细面,以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摊在布上,贴于心窝处。此治小儿慢惊风。

小儿泄泻

处方:五倍子、吴茱萸、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许;

穴位: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

配穴:吐乳加内关,发热加大椎,久泻加脾俞、肾俞、大肠俞;

方法:前五味,共研极细末,加冰片或麝香少许,用油膏调成黄豆大药丸。取药丸贴敷穴位,盖以伤湿膏。1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小儿积滞

处方:胡椒、公丁香;

穴位:肚脐;

方法:上二味,研细末,以水调和成饼,贴敷肚脐,24小时更换1次。

小儿顿咳

处方:阿魏6g,膏药1张;

穴位:天突;

方法:将阿魏放膏药上,敷贴天突穴。

小儿发热

处方:铅粉30g,酿酒小曲10枚;

穴位:胃口及手心、足心;

方法:以鸡蛋清调水粉,略稀,涂小儿胃口及两手心。复以酒曲研烂,用热酒和做二饼,贴两足心,用布扎之。

小儿夜啼

处方:陈茶叶适量;

穴位:脐上;

方法:将茶叶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患儿脐上,外用棉花盖上扎好,10分钟后即可停止。

小儿尿床

处方:五倍子3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味药,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分做成6块药饼。临睡前取药饼一块置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丹毒

处方:硝石、白面各10g;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井水调和成糊状。临睡时涂于足心,外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湿疹

处方:白芷、白及、白枯矾、黄柏、硫黄各25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若湿疹未流水或未溃烂,取药末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部阿是穴处;若湿疹已流水或溃烂,取药末直接撒于患部阿是穴处。每日换药1次,病甚者可每日换药2次。

扭伤

处方:大黄粉、生姜汁各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二味,混合调匀成膏状,备用。每用时,将药膏平摊在扭伤处阿是穴,覆盖油纸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润,再用纱布、胶布等固定。敷12-24小时,若未愈者,再敷之。

目赤肿痛

处方:决明子适量;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一味,炒,研细末,以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易之。

鼻渊

处方:独头大蒜2粒;

穴位:足心;

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贴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黄木香花50g;

穴位:头顶百会;

方法:上一味,铺于头顶百会处,外用纱布固定。

咽喉肿痛

处方:绿豆粉30g;

穴位:颈项;

方法: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成膏糊状,敷贴在双侧颈项处。每日用药1次。

牙痛

处方:苍盐(炒)12g,青黛1.5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牙痛一侧的鼻孔中。

处方:全蝎21个,五倍子15g,蝼蛄6个;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成膏,摊在纸上,贴敷在牙痛一侧的太阳穴上。

鸡眼

处方:鸦胆子仁10粒;

穴位:阿是穴;

方法:将鸦胆子仁捣烂如泥,备用。用药时,先用温热水泡脚,后剪去鸡眼上的硬皮,涂少许药泥于胶布上,贴敷在患部阿是穴上,外固定之。5-7日换药1次。

冻伤

处方:萝卜1个,麻油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在萝卜中间挖一个圆洞,将麻油倒入洞孔中,再将萝卜烧热,待麻油开滚后,即倒出备用。用治时,用无菌棉球蘸萝卜油涂敷患处阿是穴。每日2-3次。

烧烫伤

处方:大黄、地榆、黄柏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先将地榆、黄柏加油熬煮,后加入大黄,待药熬成焦黄色,去渣待冷将纱布浸泡其中。用药时,取浸泡药油之纱布,包敷患处。

面部色斑

处方:白及、白芷各6g,白蔹4.5g,白附子6g,白丁香4.5g,密陀僧3g;

穴位:患部;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晚用时,先净患部,再取药末少许,以鸡蛋清或白蜜调成膏状,涂敷患部,次晨洗去。

痤疮

处方:黄芩、黄柏、红花、硫黄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药时,取药末适量,以清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

狐臭

处方:佩兰叶9g,滑石12g,枯矾6g;

穴位:腋窝;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用药时,将药末敷于腋窝中,用绷带包扎之。3日换药1次。

脱发

处方:芫花、红花、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椒各3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放入适量75%乙醇溶液或白酒中,浸泡一周左右,过滤取汁,备用。每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部阿是穴处,擦至头皮发红为度。每日1-2次,1个月为1疗程。

烟瘾

处方:丁香、肉桂、谷氨酸钠各等份;

穴位:甜味穴;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0.5-1g,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或加少许白酒做成药饼,贴敷于手腕甜味穴,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

01、头冷痛,天热也得戴帽子,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为虚症,炙百会穴上星穴。

02、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炙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

03、头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后溪穴3分钟,后溪为督脉之会穴,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04、偏头痛,为少阳胆经循环不良,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拨法(泻法)。

05、酒后头痛,点搡率谷穴,卢息穴,百会穴,拨揉后头斜方肌起止点心,浅拿肩井穴。

06、视物不清,好象被云雾庶住,病因为肝虚引起的症状,点揉太冲穴次

07、声音嘶哑,病因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强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里用擦法。

08、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风府穴强刺激。

09、背痛,直取大椎穴旁开5分处,后溪穴,外关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凝后背。

10、急性腰扭伤,直取承山穴双侧上臂扭伤穴,太冲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1、腰痛环腰一周,带脉痛,直取胆经足临泣穴,外关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2、腰胀,眼胀,口苦,不想饮食,睡眠不好,病为带脉病,合并肝胆症状,直取足临泣穴强刺激。

13、肾虚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点揉。

14、岔气,直取肝经的太冲穴,患者张口,强刺激呼出声来。

15、臀部疼痛,直取脾经的五俞穴,病因为脾经所主之症。

16、小腿胀痛,直取合谷穴,病因为六腑之症,寒瘀大肠。

17、双腿无力,腿足发麻,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阴交穴后1寸。(奇穴)

18、大腿股四头肌麻木,灸太渊穴,病因为肺所主之症。配放血法。

19、小腿转筋,取膀胱经委中穴,承山穴,刮痧法,病因为寒瘀腓肠肌疗。

20、足根痛,走路足根不能着地,病因为生殖系统寒症,内外踝关节下面揉法拍法。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头刮痧,点揉合谷穴,风府风池穴。

22、腹泻,病因为受寒引起腹泻,大便如水,一天几次,体温正常,隔盐炙,神阙穴,神效。

23、腹泻,食物中毒,足部反射疗法。肾、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脾胃,结肠肝胆反射区,加补糖水盐水。

24、夜尿多,肾虚,刮捏手小指,炙或点揉夜尿点。(小指末节中间)

25、痛经,点揉昆仑穴,太溪穴,拨揉踝后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冲脉。

26、手指麻木,病为风寒瘀阻手指经络,灸少商穴外关穴。

27、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为风寒如表络,炙太渊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

28、肩周炎,手臂不能上抬,取条口穴,承山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入阳跷。

29、肩周炎,人老体衰,筋脉失养,致使肩关节运动障碍,刮痧活血肩周,点揉强刺激天宗穴3分钟。

30、打隔,因暴饮暴食造成隔肌惊挛,取足反射区脑垂体,胃食道,胸膈反射区。

31、打隔,病因为交感神经兴奋,造成食道收缩性反应,点揉足大趾腹中间脑垂体反应区,强刺激。

32、肝瘀气滞,症状胸肋胀,食不下,取脾经络穴大包穴,胃经的不容穴期门穴,章门穴拿揉手法,消食化气。

33、胃痛,直取胃经的冲阳穴,历兑穴,强刺激,足部胃反射区,腹腔神经丛用补法。

34、肠鸣腹胀,灸内踝下照海穴,配足部反射区腹腔神经丛,脾、肾、肝、胆结肠反射区。

35、胸痛,呼气吸气都痛,病因为生气所发,气会膻中,患者腹卧强口拨揉法强刺激承山穴至昆仑至太溪穴,患者痛时喊出声音来。

36、少儿突发性腹胀、腹痛,病因为脾胃不合,拇指指甲旁1分处放血一滴。(少商穴相对,指甲外侧)

37、小儿发热,足部反射区疗法,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结肠区揉法,全足搓捏,以双足双手出汗为度,多喝温开水。

38、大便困难,病因为长期用泻药,致使直肠神经丛麻痹,啄法使腰骶部发热点揉承山穴,支沟穴,足部直肠,结肠反射区及腹腔神经丛脑垂体反射区。

39、便秘,点揉腕后心经神门穴至有便意,然后再排便,可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病因为心肾不交,致使肾的司主二阴功能减弱。

40、便秘,病因为老年阴液亏损,体液从表皮肤散失过多,肺所主功能失调,大肠与肺表里不合,刮痧疗法,重点刮手食指双侧,配肺经大肠经五输穴。

41、旅途便意,点压手掌中心,胃肠肾反射区。

42、晕车,强刺激点揉风池穴特效。

43、鼻出血,双手中指相钩,加压5秒钟,儿童多见。

44、眼干,症状眼干无泪,强刺激攒竹穴,睛明穴,迎香穴风府穴。

45、气闭耳聋,病因感冒引起,取扑参穴,强刺激,特效。

46、隆闭,症状为小便点滴不畅或不通,取足反射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肾及肾上腺,加强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区。

47、老年前列腺病,脐下中极穴,会阴穴,常按摩有特效。

48、突发性疝气,强刺激足反射区腹股沟3分钟,太冲穴1分钟。

49、心脑循环不好,子午流注调理方法,中午11点至1点时点揉通里穴,神门穴,晚7点至9点揉曲泽穴,郗门穴,内关穴,大陵穴,拿揉腋窝淋巴。

50、防中风,全头刮痧保健,重点刮百会、太阳、风府、风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钟。

51、头痛

症状:头部某点疼痛,类似脉搏跳动。做事没精神,思维迟钝。

方法:偏头痛,多半有气郁积在心。在同侧找到痛点,用拇指轻揉,疼痛处多有结节,可揉开。也可揉搓外关穴治疗。

52、胃酸

症状:吃饭不规律,导致胃不舒服,很饿却不想吃,胃酸较多。

方法:取坐姿,全掌用力摩擦大腿正上面,由大腿根到膝盖部位的肌肉。反复摩擦3分钟。以打嗝为佳,这部位许多穴位可调节胃的功能。

53、乳腺增生

症状:大多年轻白领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方法:可敲打经络,尤其是“胆经”。

用指节由大腿外侧腰下方,一直敲打到小腿外脚踝上方。每天不定时敲打3分钟。

54、便秘

症状:大便干燥,排便不畅,会造成小腹赘肉、肤色不均。

方法:用“推腹法”可治。临睡前用两手指肚从心窝推到肚脐,再从两侧从上往下推。,每晚五分钟。严重者可于起床前再推一次。

55、时差混乱

症状:白天犯困,效率极低,越晚越精神。晚上无法入睡,熬到凌晨;早上起不来。

方法:“金鸡独立”能静心,身心俱调。抬一足直立,站稳后闭眼睛。每天坚持练习几分钟,一周后,“时差”就倒过来了。

56、掉发

症状:大把掉发,发色干枯,毫无光泽。

方法:用手指肚敲打头部,又称“鸣天鼓”,可健脑护发。还可用手指肚梳头养发,每次只需两分钟,一天两次,坚持两周,就会有效。

57、虚胖

症状:整体不胖,局部臃肿,尤其是大腿、臀部和腰部,由于加班、疲劳、懒惰等原因,无法按时运动。

方法:消除腰部“游泳圈”可于睡前平躺,用空拳敲打腰侧赘肉,每次三百下。减腿和臀部赘肉,可跪地板上爬,坚持一月,效果明显。

58、视力下降

症状:由于常盯电脑,看东西模糊,眼睛干涩发痒,眼里有血丝。

方法:耳垂上戴耳环的小孔,是“明目穴”,平常多用手指揉捏此穴,每次两分钟,揉时要闭眼睛。

59、烦躁

症状:事情多、任务重时,容易气血上涌,明明知道此刻需要平心静气,却越想越着急。

方法:宣泄。选择你爱听的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用十个手指肚敲打你的电脑桌敲到手微痛即可。十指连心,“十宣”穴位于此处,可宣泄心中郁结之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dnkc.com/hssjw/12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